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
晨光轻洒窗台,李长生吃过早饭,如往常一样,拿起《军事史林》杂志静静翻阅。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,面容清矍,眸蕴神光。往昔在他额头刻下沟壑,一道淡淡的伤疤若隐若现。
1928年,李长生出生于曹县韩集镇“红三村”抗日联防区附近的一户贫苦家庭。12岁那年,他和兄长与三位叔叔一起,一家五口毅然投身革命洪流。历经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,戎马一生,多次荣立大小功勋。
“这些都是‘无价之宝’,要让后代永远记住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。”走进李长生家中,客厅已被布置成“微型革命博物馆”,满墙革命照片、文物和他的军功章。谈起抗战往事,老人目光立刻变得深邃。
“保家卫国,哪有‘害怕’俩字”
12岁,原本应是一个多彩的花季,一只脚已踏入青春,另一只脚还赖在童年。但李长生的12岁,却是家园被毁,满目疮痍。
展开剩余76%“当年,我听说曹县大寨、白茅村一带八路军在招收战士,就立马去报名,央求参军。”目睹日军的滔天罪行,李长生满腔悲愤,毅然决定参军抗日。因他年小体弱,所以被分至兵工厂,成为一名兵工战士,生产手榴弹和地雷等。
“收复菏泽城的战斗,就是我配制的炸药。”谈起那段战斗往事,李长生老人整个人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,脸上满是自豪,“给了10天的工期,但我们满是干劲,8天就完工了。”
当时日本虽已投降,但大批日伪军仍龟缩菏泽城内,我军决定采用坑道掘进和爆破战法,炸毁城南门,攻进城内。随着1945年10月29日的一声轰然巨响,菏泽南城门破,李长生和战友相拥而泣。
铁血征程中,李长生面对过无数次的生死考验。“我曾经三次与死神‘擦肩而过’。一次是额头,一次是腿上,最严重的是腹部那次,严重破坏了胆囊,后来被切除。”李长生抚摸过额头伤疤,又掀起裤腿,疤痕狰狞如蜈蚣。
“您当时怕不怕?”
“怕?怕就不当兵了,保家卫国,哪有‘害怕’俩字?”老人洒脱一笑。
“军民间的鱼水之情,是最令我感动的”
“严明的纪律,让八路军迅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。”李长生回忆,当时,他所在的部队有“三不准原则”:群众不在家,开门就犯法;过路不住房;喝开水要付钱。
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李长生亲眼见证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。八路军空闲时,会帮助当地百姓担水锄地;每当部队经过村庄,乡亲们总会亲切地喊他们到自家吃饭,八路军则笑着摆手拒绝,不拿群众一分一毫;有些群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,为部队传递情报,掩护伤员。
“记得有一次,我哥在战场负伤了。为躲避敌军搜索,老百姓把我哥藏在了自家的柴火和高粱秆里,精心照顾。”李长生回忆,“没有他们的帮助,我们可能都无法活着回来。”
说到这里,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,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深怀念,也是对军民鱼水情的无限感慨。
“看着强大的祖国,我也圆梦了”
“以前是真苦啊。吃不饱、穿不暖,装备更是比日军差太多了。”李长生唏嘘。那时候他的梦想,一是赶跑侵略者,第二就是国家富强、人民安康。
硝烟散处,尽是春风。
李长生家的电视柜前,堆着两摞高高的杂志。“《军事史林》等杂志,我爸一期不落都要看完。平时也总爱看中央4套的节目。”李长生二儿子李建边收拾杂志,边回头笑着告诉记者。
李长生闻言,哈哈大笑:“看着国家越来越强大,我心里比啥都自豪,也圆梦了。”
墙上挂着的军装,虽然有些褪色,但依然笔挺。裱起的照片和文物盒在每天的精心擦拭下,一尘不染。“这些东西都由他自己收藏保管,不让其他人过问,他的军装也从来不让我洗。”李建笑着“抱怨”,老人在旁听了直乐呵。
今年已97岁高龄的李长生只略微有些耳背,眼不花,身子硬朗,精神矍铄,经常蹬着三轮车到公园拉空竹,甚至今年2月份还在子女的陪同下去了趟武当山。
不过,最近李长生可忙坏了。经常有来访者听他讲述抗战故事,缅怀那段烽火岁月。有时,他还会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、市抗日纪念馆等地当义务讲解员。
“今天的好日子,是无数人拿命换来的,不能忘掉那段历史。”李长生也爱讲抗战故事,他希望这份抗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。特别是学生,当孩子们在“微型博物馆”前聆听红色故事,老人总指着勋章说:“记住啊,这些亮闪闪的东西,都是血和伤疤换来的!”
发布于:山东省通弘网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市杠杆软件-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