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历史到了汉宣帝刘询这一代时,已经是西汉的第七任皇帝。在祖先的基业庇佑下,刘询过得相当滋润,朝廷安定,百姓安宁,国泰民安。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地位并表达对先祖的敬仰,汉宣帝特地为先皇建立了庙堂,意在昭示汉朝的强盛与繁荣。就在这时,匈奴又一次挑起了事端,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这一次,汉朝不仅成功应对了匈奴的挑战,而且这一战竟由一位年迈的老将带领,轻松扭转了局面。匈奴那曾让卫青和霍去病头疼多年的人马,竟然被这位花甲之年的老将彻底打败,事情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?
在西汉时期,周边有一个小国叫做乌孙。乌孙国清楚地认识到汉朝的国力与实力,自觉不是对手,于是派遣使者前来求和,表示愿意向汉朝表示臣服,并希望能迎娶汉朝的女子以结为亲盟。汉武帝听后,决定派遣刘细君前去和亲。不久后,刘细君去世,汉武帝再次派遣刘解忧前往。刘解忧深受乌孙王的宠爱,生下了三子两女,成为乌孙国王宫中举足轻重的人物。汉朝与乌孙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密切,乌孙凭借与汉朝的良好关系,在西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,而匈奴的威胁逐渐减弱。
展开剩余79%匈奴不甘心自己沦为附庸,决定联合车师国进攻乌孙。而且,匈奴单于曾经向汉朝提出过迎娶汉朝女子的要求,却被汉帝国拒绝,这让匈奴心中积怨。因此,匈奴单于心生报复之意,决定趁机劫掠汉朝的和亲公主刘解忧。匈奴单于暗自以为,汉朝此时正处于国丧之中,军力暂时无法调动,即便汉朝得知,恐怕也来不及反应。乌孙考虑到这一点,忍耐了两年多,直到汉朝国丧期结束,才急忙请求汉朝支援。在求助信中,乌孙不仅表达了对汉朝的忠诚,还强调自己是在协助汉朝铲除匈奴余孽,恳请汉朝帮助保卫公主。
汉宣帝接到求助信后,召集了众多武将商议此事。参与讨论的有张安世、韩增、赵充国等一众名将。由于乌孙位于西域,地理位置遥远,且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有限,因此出兵支援显得尤为复杂。三朝元老霍光提出不应贸然出兵,而赵充国却坚持认为应立刻出兵援助。霍光对此感到疑惑,他指出,早在乌桓与匈奴的冲突中,赵充国曾坚决反对出兵,而如今乌孙受难,赵充国却改变了态度。赵充国解释称,乌桓与汉朝无深厚情谊,是世仇,无法比拟乌孙的忠诚。乌孙是忠臣,理应全力相助。
听完赵充国的解释,霍光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看法,决定亲自领兵远征西域。更何况,这也是霍去病未竟的遗志。因此,汉宣帝决定在秋季召集大军,准备进行一次对西域的远征,由赵充国统帅。这次远征的军队精挑细选,士气高涨,显然汉朝决心与匈奴彻底清算。次年元宵节刚过,远征大军便出发了。此次出征,共有十六万精兵,被分成五队,计划从不同方向包围匈奴。加上乌孙的军队,汉朝一共能动员二十万兵力,势必形成对匈奴的压倒性优势。所有人都对这次远征充满期待,然而事实却没有如预期那般顺利。
尽管汉朝兵力雄厚,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西域,但他们并未迎来一场痛痛快快的围剿战。原因很简单,匈奴早已不复当年之勇。经过多年的战争和消耗,匈奴的实力大大削弱。否则,匈奴为何只敢威胁要劫持乌孙王的妻子,而不敢直接攻打乌孙?更何况,匈奴也在汉朝国丧期间悄悄行动,可见其国力已经衰退。因此,匈奴选择了游击战术,避免与汉军正面交锋。汉朝的士兵多次出击,但始终没能捉住匈奴主力,反而因不能痛痛快快地打一场硬仗而感到愤懑。
匈奴的兵力分散,汉军始终无法将其完全包围。然而,常惠将军坚持要继续追击匈奴的残兵,并与乌孙的部队配合,力图彻底消灭匈奴。与此同时,赵充国带着部队返回,途中在东边草原上截获了三百多名匈奴士兵,其中还包括匈奴的蒲阴王。蒲阴王试图欺骗赵充国,诱导他继续向北追击,然而赵充国并没有上当,带着俘虏返回汉朝。
汉宣帝听到赵充国的消息后,不禁心生疑惑。他领兵一年,却只抓了三百余人,匈奴主力为何未见踪影?然而,赵充国其实是在为最后的胜利做铺垫。他向汉宣帝保证,匈奴此次必定去而不回。不久后,西域传来了好消息,匈奴几乎全军覆没。由于匈奴过于小心谨慎,避开了汉朝军队,最终在前往北方寒冷地区的途中,不少匈奴士兵因严寒而冻死。匈奴的气数也在这一刻耗尽,剩余的匈奴兵力最终在常惠与乌孙王的夹击下被彻底消灭。匈奴再也没有翻身之地,汉朝终于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斗争中迎来了彻底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市杠杆软件-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