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件件残缺褪色的文物,在修复师的手中重焕生机。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四川落幕,我省6名选手在金属、陶瓷、纸张书画、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5个项目中获得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3项,获奖项目并列全国第二。记者采访了几位获奖选手,听他们讲述与时间对话的故事。
李军:用30年让青铜器重焕光华
李军是南京博物院金属文物修复师。30年前,李军从部队退伍后到南京博物院工作,跟随著名文物修复大师王金潮研究员学习文物修复。拿过枪杆子,再拿起修复文物的工具,李军并没有觉得这一转变有多困难,很快喜欢上这个工作。
在南博,李军主要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。“南博馆藏青铜文物很多,每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也不少,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帮助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修复青铜器文物。”李军和另外两三位青铜器修复师的工作很繁重,经常忙得连轴转,但他们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亟待修复的文物。
李军“治疗”过的青铜器早已超过了2000件。在参加此次比赛之前,他还参与修复过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、泗水王陵出土的金属文物、扬州隋炀帝墓出土的金银器、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吴国青铜器等。“大部分馆藏文物其实都经过修复。观众们在博物馆里欣赏宝贵文物、获取历史信息的同时,其实也是在检视我们的修复工作,点赞我们的工作成果。”他说,只有真正从事了文物修复这个行当,才能感受到文物修复成功那一刻的满足与快乐。
展开剩余63%刘澄宇:用探铲唤醒地下文明
刘澄宇来自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。1992年,18岁的刘澄宇第一次握住洛阳铲,从此与田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。从陕西秦始皇帝陵的夯土台基、汉阳陵的陪葬坑,到新疆吐鲁番鄯善洋海墓地的沙质土层、交河故城的黄土残垣,他的足迹遍布全国10余个省(自治区)。2017年,刘澄宇来到无锡,这片吴文化沃土让他的考古技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。
“无锡是吴文化、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着文明密码。”刘澄宇说。在无锡工作的8年时间里,刘澄宇参与了阖闾城遗址、龙山石墙石冢遗址、凤凰村窑址、铜坟墩遗址、天墩遗址、丁埂遗址等的发掘保护工作。这些遗址是深埋在吴地土壤里的历史密码,在考古人的手中逐渐苏醒,成了能触摸的历史。
除了参与众多遗址遗迹的探掘工作,刘澄宇还经常到基建工地,在推土机进场前,为土地做一次“考古体检”。考古勘探作为基建项目动工的前置工作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目的是保护地下文物遗存不被破坏,而这一准则如同烙印一般,深深刻在他33年田野工作的生涯中。刘澄宇常一边布设探孔,一边向施工方强调:“等勘探结果出来,确定没有文物才能动工。”这样的场景在他的工作中不断重演。
花佳楠:用耐心给古瓷抹去伤痕
来自南京市莫愁中专学校的教师花佳楠,多次参与贵州省博物馆、无锡博物院的文物修复相关工作,其中在贵州修复陶器的经历令她印象深刻。待修复的文物早期在考古工地时已被修复过,表面残留着部分老旧的修复材料,且经过多年时间,整个陶器表面受到污染,大大增加了前期清理的难度与工作量。“要保证所有碎片都找到相应位置,并且完成后没有高低错位,这样的拼接难度极大。”清理工作完成以后,器物破损情况严重,碎片数多且大小不一,需要修复师多年累积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才能将陶器复原。得益于这些经历,花佳楠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技艺,并在之后的各项比赛中化为宝贵经验。
从高中时期对文物修复师职业的偶然了解、产生兴趣,到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纪录片播出坚定职业道路,花佳楠从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从业者和教师。从事教学4年,她将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在比赛中锻炼出的沉稳传授给学生。
花佳楠说,修复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,因此丝毫不能急躁。“陶瓷修复虽然步骤不多,但每一步骤都要环环相扣、做到极致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,重复的操作动作可能也会让人感觉枯燥。不过,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修复师,就得耐住寂寞、苦心钻研、精益求精。”
(实习生 于罗清 记者 于锋 徐宁 王十梅)
发布于:江苏省通弘网-配资平台有哪些-股市杠杆软件-配资公司排行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